一、耕作制度
坛丘地区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。1956年前,由于受生产条件限制,耕作制度较单一,夏熟作物以小麦、油菜为主,蚕豆为辅,秋熟作物以单季稻为主。部分地形较低的田块冬季休闲(冬闲田),一年一熟,复种指数较低。1958年,大搞水利基本建设,并成立人民公社,个别大队又开始试种双季稻,1960年双季稻试种成功后,开始统一供种,三熟制(两茬稻、一茬麦或油菜)面积逐年扩大,复种指数不断提高,稻麦产量稳步增长。
三熟制发展大致经历5个阶段:1960~1965年为双季稻试种阶段,种植面积较少,一般占水稻总面积的10%~15%;1966~1970年为双季稻发展阶段,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30%~81%;1971~1980年为双季稻种植高峰阶段,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85%~96%;1981~1984年为双季稻稳定调整阶段,种植面积逐年减少;1985年以后,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产业结构的调整,承包户考虑到种双季稻农本投入大,稻米质量差而售价低,因而种植面积逐年调减,相应扩大单季稻与麦、菜两熟制种植。1994年,双季稻在全乡淘汰,开始恢复种植单季稻。至2000年,坛丘一直实行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。
二、稻麦产量
民国时期,水稻、三麦产量很低,平均亩产水稻在200公斤、三麦60公斤左右。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土地改革后,农民积极性提高,粮食产量逐年提高。人民公社化后,推广科学种田,引进稻麦优良品种,开展防病治虫工作,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。1953年,坛丘地区水稻、三麦平均亩产分别为251公斤和53公斤。1962年,水稻亩产255公斤,三麦亩产66.5公斤。70年代起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,水稻年平均亩产逐年提高。1979年,全社水稻平均亩产552.6公斤,三麦亩产263.3公斤,全年粮食总产24266吨。1987年,水稻亩产647.2公斤,三麦亩产248.3公斤,全年粮食总产量28670吨,创历史最高纪录。1999年,水稻亩产536.6公斤,三麦亩产277.5公斤,全年粮食总产17406吨。
表4-7 1962~1999年坛丘镇(乡 公社)水稻、三麦面积产量情况表
年份 |
水稻 |
三麦 |
||||
面积 (亩) |
亩产 (公斤) |
总产 (吨) |
面积 (亩) |
亩产 (公斤) |
总产 (吨) |
|
1962 |
38778 |
255.00 |
9888.40 |
9931 |
66.50 |
660.40 |
1963 |
38798 |
296.00 |
11484.20 |
10183 |
48.40 |
492.90 |
1964 |
38564 |
353.60 |
13636.20 |
10164 |
54.60 |
555.00 |
1965 |
37837 |
371.75 |
14065.90 |
10134 |
67.60 |
685.00 |
1966 |
37829 |
417.70 |
15801.20 |
10237 |
98.90 |
1012.40 |
1967 |
37821 |
346.00 |
13086.10 |
10722 |
89.60 |
960.70 |
1968 |
37860 |
319.15 |
12083.20 |
10719 |
111.25 |
1192.50 |
1969 |
37857 |
420.100 |
15903.70 |
11434 |
91.75 |
1049.10 |
1970 |
37814 |
408.40 |
15443.20 |
12057 |
98.50 |
1187.60 |
1971 |
37798 |
420.40 |
15890.30 |
12068 |
124.85 |
1506.70 |
1972 |
37798 |
500.00 |
18899.00 |
12595 |
133.05 |
1675.80 |
1973 |
37793 |
488.05 |
18444.80 |
12635 |
63.00 |
795.00 |
1974 |
37790 |
480.05 |
18141.90 |
12627 |
115.30 |
1455.90 |
1975 |
37786 |
455.55 |
17213.40 |
12642 |
73.75 |
932.40 |
1976 |
37784 |
510.10 |
19273.60 |
12640 |
135.30 |
1710.10 |
1977 |
37786 |
418.40 |
16943.20 |
17911 |
65.60 |
1175.10 |
1978 |
37778 |
487.75 |
18426.20 |
13470 |
188.45 |
2538.60 |
1979 |
37772 |
552.60 |
20873.00 |
12890 |
263.30 |
3392.70 |
1980 |
37769 |
397.00 |
14994.30 |
12500 |
276.80 |
3459.80 |
1981 |
37766 |
396.30 |
14967.00 |
12500 |
238.00 |
2975.00 |
1982 |
37764 |
504.20 |
19040.60 |
12500 |
295.40 |
3692.50 |
1983 |
37579 |
546.65 |
20542.80 |
12500 |
330.60 |
4132.50 |
1984 |
39090 |
603.50 |
23590.90 |
19556 |
245.40 |
4798.90 |
1985 |
37112 |
619.50 |
22990.90 |
17789 |
200.50 |
3567.00 |
1986 |
36978 |
640.40 |
23680.50 |
17370 |
279.50 |
4855.00 |
1987 |
36775 |
647.18 |
23800.00 |
19616 |
248.30 |
4870.10 |
1988 |
35173 |
647.75 |
22783.50 |
20046 |
257.25 |
5156.90 |
1989 |
35113 |
514.50 |
18065.60 |
19550 |
245.80 |
4805.40 |
1990 |
34658 |
545.80 |
18916.30 |
18501 |
254.80 |
4703.00 |
1991 |
33121 |
539.40 |
17865.50 |
19261 |
250.50 |
4825.00 |
1992 |
32865 |
509.80 |
16754.60 |
18864 |
257.55 |
4858.40 |
1993 |
32415 |
502.20 |
16279.50 |
15540 |
264.60 |
4111.90 |
1994 |
37728 |
486.10 |
15909.10 |
13083 |
273.10 |
3573.00 |
1995 |
32003 |
501.30 |
16048.00 |
12950 |
278.10 |
3601.40 |
1996 |
31879 |
526.30 |
16778.00 |
12936 |
282.50 |
3654.00 |
1997 |
31768 |
550.70 |
17495.00 |
10330 |
280.60 |
2898.60 |
1998 |
30914 |
576.20 |
17813.00 |
7567 |
270.00 |
2043.00 |
1999 |
29072 |
536.60 |
15571.00 |
6613 |
277.50 |
1835.00 |
三、作物品种
清乾隆《震泽志》中记载:“晚白稻粒大而圆,味甘平,出坛丘者佳,远人争来籴之,其价高于常米十之一。”
新中国成立前,农民种植的稻麦品种杂乱,产量低而不稳。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政府指导农民进行技术革新,作物品种不断更新,粮食产量逐年提高。
(一)单季稻及双季后作稻(后季稻)
坛丘地区水稻种植以粳稻为主。50年代初期,水稻品种有“高粱青”“大叶落霜青”“芦头红”“老来青”等,产量极低。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,单季稻和后季稻的品种有“松江老来青”“黑头红”“853”“农垦58”“落霜青”等;70年代的新品种有“文二矮3号”“农虎6号”“沪选19”“加农33”“农垦57”“桂花黄”“苏粳2号”“武农早”及杂交水稻等;80年代推广的新品种有“测48”“加农33”“秀水04”“加湖5号”“浙粳66”“紫金糯”等;90年代种植的品种有“丙88-122”“89-61”“9117”“丙9331”“9-22”“95-22”等。
(二)双季早稻(前季稻)
1958年起,坛丘开始试种双季稻,品种从浙江引进。60年代先后推广有“芒早粳”“团粒早”“矮脚南特号”“二九南1号”等品种;70年代推广的品种有“二九青”“原丰早”“广六矮4号”等;80年代有“二九丰”“中杆早”“先锋1号”等。1985年后,双季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,1994年全镇恢复种植单季稻。
(三)三麦
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境内的夏熟作物以小麦为主,品种有“光头麦”“早蚕麦”等。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广的品种有“矮粒多”“南大2419”等;60年代开始选用“华东6号”“立夏黄”“吉利”等;70年代推广“扬麦1号”“宁麦3号”“浙114”(元麦)“早熟3号”(大麦)等;80年代推广“扬麦5号”“浙农2号”“沪麦2号”等;90年代的麦种有“扬麦5号”“扬麦7号”“盐麦2号”(大麦)等品种。
四、栽培技术
(一)水稻
1.浸种催芽
新中国成立前后,水稻育种沿用传统方法,将水稻种谷放入清水中浸泡2~3天,再将浸泡后的种谷放入篓中沥干,直接撒入预先做好的秧田内。50年代中后期起,稻种的催芽育种方法趋向科学化,先后采用盐水、泥水选种,“西力生”“402”“多菌灵”“浸种灵”等药物进行浸种消毒。浸种沥干后进行催芽,1958年,试种双季稻期间采用栈条催芽,后改为囤圈催芽;1965年后,采用塑料薄膜炕床地温催芽(地窖催芽),地温催芽的出芽率为最高。
2.精做秧田
新中国成立前后,水稻秧田沿用传统水秧田,60年代起,改水秧田为旱秧田。1968年,双季早稻采用尼龙薄膜育种。70年代中期起,推广“小苗带土移栽”育种技术,后季稻“寄秧”“抽条留苗”等。80年代,又推广“稀播水育大壮秧”,秧田面积与大田的比例为1:5~1:6。1993年起,推广“水稻肥床旱育小苗稀植”技术。1996年后,利用油菜田提前收割上场,在收割完的油菜田上精整秧板,旱育壮秧,提高土地利用率。
3.移栽
水稻移栽历来是“六颗三靠”为一埭的传统栽插方式,种植密度不一,面积利用率低。1954年,推广全国劳动模范陈永康的小株方形密植(5×5寸)的栽插方式。60年代推广双季稻,提倡合理密植。行距5寸,株距3~4寸,每亩4万穴左右。1978年推广杂交水稻“单本插”(每穴1株),每亩2万~2.5万穴。80年代提倡“宽行小株条栽”“小株合理密植”,在保证一定苗数的基础上,确保通风透光,增强防病抗倒伏能力。90年代,采用宽行距、少本栽的移栽方式,单季稻每亩栽插2.2万穴左右。
4.除草
80年代前,除草都是人工进行。插秧前进行清理田块四边杂草,秧田移栽成活后15~20天进行耘苗、耥苗除草。80年代后期采用科学除草,一般使用“除草醚”“苄磺隆”等农药除草,减少了劳动力投入。
5.烤田
为了使水稻根系扎得深,在稻苗分蘖后期,把稻田里的水放干,直至田间有裂缝叫“烤田”,又称“晒田”。“烤田”能防水稻倒伏,又能控制稻苗分蘖过多而影响产量。
(二)三麦(小麦、大麦、元麦)
三麦的习惯耕作一般采用狭土仑撒播或条播,两土仑间开沟以防积水。60年代末推广开深沟。70年代,学习沙洲县(张家港市)塘桥经验,为充分利用播种面积采用开暗沟、薄片深翻、宽土仑散播,但较费工,后仍恢复明沟。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推广免耕麦(称懒惰麦),即稻田田坂不需翻耕,直接撒播麦种,施上少量化肥及猪羊灰,然后用开沟的泥块用以覆盖麦种。这种方法避免了深籽、露籽、丛籽的缺点,具有出苗快、苗体壮、出苗匀、分蘖早等优点。免耕麦技术一直沿用至90年代末。
五、肥料
新中国成立前,农作物以施用农家肥(猪羊灰、禽灰及人粪)为主。新中国成立后,除农家肥外,提倡人工积造肥料,改良土壤。80年代后,农作物施用化学肥料为主。
(一)积造肥料
1.河泥
50~60年代,每年春、秋季农闲时是农民积肥的高潮,各生产队要出动2~3条农船,每船1~2人,用泥头、泥网或泥夹在附近荡、漾或河港中将带水的河泥(淤泥)罱入船内,然后用舀子将河泥舀入事先做好的河泥塘内。河泥含有机质,是较好的天然肥料,其用法有以下几种:其一是将带水河泥采用粪桶将河泥挑入大田,泼浇在麦苗上或菜行间;其二是用柴草、绿肥(青草、水草、花卉、青蚕豆秸秆)及猪羊灰等拌和沤制成草塘泥;其三是待“河泥塘”里的河泥干裂后,用担子挑至大田中,剖成薄片,待晒干后敲碎作基肥。
2.草皮泥
60~70年代,每年夏季“双抢”(抢收、抢种)大忙结束后,发动群众开展积肥运动,用锄头、铧锹将路边、田边、沟渠边的杂草连同一层薄土铲下来,堆成小土堆,再用河泥将草皮泥封好,待草皮泥发酵腐烂后作夏熟作物肥料。
3.草塘泥
又名柴草泥。一般要求2爿(块)田开1只潭,潭的形状以圆形为主,潭的直径为2米,深1~1.2米。然后用稻草、花草、青草、猪羊灰、青蚕豆秸秆等与水河泥拌匀,面上用河泥封住,待沤制的柴草泥充分发酵腐烂后,挑入田中作基肥。“农业学大寨”时期,坛丘公社每个生产队有草塘泥潭40~50只。
4.水生植物
水生植物主要有水浮莲、水葫芦、水花生(称三水)、绿萍等。“三水”可沤制有基肥料,又可作猪、羊等家畜的青饲料;绿萍繁殖快,肥效高,可直接放入稻田,既可作肥料,又有灭草作用。
5.人粪肥
各生产队除定期收集农户的大粪外,还派劳动力用船到(苏州、上海)等城市购大粪,作大田和秧田的追肥、桑地作基肥。
6.废氨水
废氨水是化肥厂和化工厂的废水,很有肥效。70年代,废氨水需求量很大,大都是计划供应,也有“走门路”(开后门)购得。废氨水施在三麦上见效特别快,很受农民欢迎。
7.秸秆还田
是指稻草、麦柴、菜柴等农作物秸秆还入田中,可以改良土壤、增加土壤有机质,其方法是把秸秆用铡刀铡短后撒匀在收割完的水田里,然后用拖拉机翻耕;也可直接撒在麦田、油菜、桑地行间,然后利用开沟的泥土覆盖在秸秆上面,既能疏松土壤,又可消灭杂草。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,“秸秆还田”在坛丘全面推广。
(二)化学肥料
化学肥料简称“化肥”。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,农作物施用化肥极少,当时人们把化肥叫“肥田粉”。化肥价格较贵,农民很少购买,也不太懂使用方法。60年代起,供销社分配少量化肥给各生产队,品种有硫酸氨、过磷酸钙、氨水、碳氨等。70年代初,吴江化肥厂生产的化肥“碳酸氢铵”产量逐年增多,每亩可供应20~50公斤。70年代后期,化肥品种逐年增多,化肥供应量也相应增加。80年代起,农民开始施用高效氮肥(尿素)、钾肥、复合肥(含氮、磷、钾多元素)等化肥。90年代后,化肥敞开供应,农民可直接到肥药供应店去购买。
(三)作物施肥
1.水稻
施足基肥是保持水稻整个生产过程养料供给的基础。科学合理施用化肥,根据水稻长势分阶段合理施用追肥是保证水稻增产、高产的关键。追肥有发株肥、长粗肥、孕穗肥、根外肥等。新中国成立前及初期,主要以农家土杂肥为主,少量施用菜饼、豆饼(俗称相饼),塘泥等有机质,少量使用化肥。70年代后,化肥施用逐年增多,致使农田土壤板结。80年代起,为增加农田的有机质,提倡“秸秆还田”,使土壤疏松,对改良土壤有一定的作用。90年代后,改良土壤列入农村工作考核范围,讲究科学施肥,氮、磷、钾3种肥料配套,并推广使用生物化肥和复合肥。水稻施肥的总量为:前季稻和后季稻每亩标准化肥55公斤及猪(羊)灰1000公斤;单季稻每亩标准化肥75公斤及猪(羊)灰1200公斤。
2.三麦
施足基肥是三麦稳产、高产的关键。基肥的施用方法是:在收割完稻田表面施化肥(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)各25公斤后,过2天下种,然后铺上猪羊灰,用沟泥覆盖。追肥的施用方法为:麦苗长至“一叶一芯”时施断奶肥(10公斤尿素);冬季追施腊肥(20公斤尿素),也可铺猪羊灰或浇水河泥;来年春季(三麦拔节)巧施返青肥(5~10公斤尿素)。三麦施肥总量约为每亩标准化肥60公斤及猪羊灰500公斤。
六、病虫害防治
(一)水稻病虫害及防治
水稻纹枯病发生在水稻各生长期,尤其日照不足的年岁,田面湿度过大,施用氮肥偏多的田块病情发生较严重,一般采用“井冈霉素”“稻脚青”等农药防治。稻瘟病造成植株焦枯或成白穗,防治方法一般选用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,进行种子消毒,清除病稻草,科学合理施肥,秧田和大田用“稻瘟净”“多菌灵”“叶枯净”“敌枯伤”等农药防治。
水稻螟虫会造成水稻枯心死和白穗。50年代采用秧田除卵、挖稻根、夜间点灯(诱蛾灯)等方法捕杀。60年代后采用农药防治、改革栽培制度,使螟害逐步得到控制。水稻纵卷叶虫一年发生4~5代,三龄后暴食稻苗叶片,防止适期为7月上中旬和8月下旬。稻飞虱一年发生4代,每年都有发生,1968年、1975年、1985年为坛丘农田稻飞虱大发生年份,损失较大,严重田块颗粒无收。防治合适期为8月中下旬。防治方法采用适时搁田和喷洒农药。水稻虫害防治药剂一般使用“六六六粉”“混合粉”“苏化203”“1605”“甲胺磷”“杀虫醚”“乐果”“扑虱灵”等农药。
(二)三麦病虫害及防治
三麦病害主要有赤霉病和白粉病。赤霉病俗称“红头麦”,1973年、1977年、1983年坛丘地区发赤霉病较严重,严重田块产量减半。防治适期为始花期,防治方法为选用抗病能力强的麦种,开沟排水,降低田间湿度,施用“多菌灵”“西力生”“富民隆”等农药防治。白粉病发生在麦苗生长中期,防治方法为开沟排水,施用“粉诱灵”农药。
三麦主要虫害是粘虫,一年发生一代,吃食麦叶,咬断穗头。防治方法:80年代前采用人工采卵或插草把诱蛾产卵,80年代后,施用“敌敌畏”“甲胺磷”等农药防治。其次是蚜虫,可施用“乐果”等药剂防治。
表4-8 坛丘历年农作物病虫害大发生年份、特点、防治方法情况表
病虫害名称 |
发 生 特 点 |
大发生年份 |
防 治 方 法 |
水稻纹枯病 |
水稻各生育期都有发生,日照不足、田面湿度大,氮肥过多的田块发生严重 |
1981、1982 |
插秧前捞除水面浪渣;用药:稻脚青、井冈霉素 |
水稻稻瘟病 |
分苗瘟、叶瘟、节瘟、谷粒瘟、种瘟五种,其中种瘟对粮食收成影响最大。 |
1974、1980、1981、1983 |
选用抗病品种,合理使用氮肥;用药:多菌灵、富土一号、稻瘟净。 |
水稻白叶枯病 |
病菌在伤口侵入,台风、大雨后传播,抽穗后发病,叶片破坏,影响灌浆。 |
1981、1982、1983 |
选用无病种子;用药:做好种子消毒,秧田和大田用敌枯双、叶子枯净农药防治。 |
水稻螟虫 |
有大螟、二化螟、三化螟,一年发生2-4代。幼虫危害使水稻发生枯心苗和引起白穗。 |
1978、1979、1980 |
点火诱蛾,人工采卵(60年代);用药:六六六、混合粉(1605)、乐果、甲胺磷、杀虫脒。 |
水稻纵卷叶虫 |
一年发生4-5代,三龄后暴食水稻叶片 |
1975 |
适时适量施氮肥;用药:与螟虫防治相同 |
水稻稻飞虱 |
虫源从外地迁入为主,一年发生4-5代。严重田块颗粒无收,损失较重。 |
1968(特大)、1970、 1972、1973、1975、1981、1983、1985(特大) |
用药:二龄前用六六六、混合粉(1605)、甲胺磷、乐胺磷等。 |
水稻稻蓟马 |
一年发生4-5代,造成稻苗白叶影响秧苗生长和发颗。 |
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|
秧田和大田用药剂,甲胺磷、乐果、敌敌畏、扑虱灵等防治。 |
小麦赤霉病 |
小麦开花到灌浆期,气温高,湿度大,易发生此病 |
1973、1977、1983(特大) |
开沟排水;用药:西力生、富民隆、多菌灵。 |
小麦白粉病 |
一般3-4月发病,湿度较高年份发生严重 |
1981、1982(特大) |
开沟排水;用药:粉锈宁。 |
小麦粘虫 |
一年发生一代,三龄进入暴食 |
1971、1973、1977(特大)、1981、1982 |
插草把诱蛾产卵、五天调换一次;用药:三龄前2.5%敌百虫低毒药。三龄后用“二二三”、乐果等高效农药 |
油菜 菌核病 |
初花期至终花期、如气温高、湿度大,有大爆发可能 |
1984(特大) |
打老叶灭杂草;用药:开花期用多菌灵防治2代。 |